




2025-10-17
经过数十年深耕,中国已稳居全球最大五金制品生产国与出口国之列。在当前全球经贸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如何突破传统出海模式、开拓国际化发展新空间,成为中国五金行业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
10月10日,首届中国五金品牌出海大会在上海拉开帷幕。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理事长张东立在会上明确指出,当前五金制品行业年出口额已突破1600亿美元,行业发展正处于关键转型期——亟需从依赖规模扩张的“产品输出1.0时代”,向注重品质与品牌价值的“品牌出海2.0时代”跨越。他强调,唯有通过技术创新筑牢产品根基、通过品牌建设提升国际辨识度、通过可持续发展契合全球市场需求,才能真正增强中国五金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商务部研究院专家洪勇结合行业数据进一步分析,2024年中国五金出口总额达1636.3亿美元,出口规模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其中工具五金领域增速领先,部分企业的国际品牌影响力已初步显现。但同时,行业也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一是品牌力整体薄弱,多数企业仍处于“贴牌生产”或“低端竞争”阶段;二是研发投入不足,高端产品与核心技术仍存在短板;三是国际市场绿色壁垒与技术门槛持续抬高,如欧盟CE认证等合规要求,对企业出口形成新的考验。他建议,行业需聚焦品牌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完善标准认证体系,推动中国从五金“制造大国”向“品牌强国”转型。
针对行业出海痛点,商务部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司原副司长聂林海提出三大破局方向:一是倡导“抱团出海”,依托地方产业集群优势,整合供应链资源实现协同作战,降低单个企业出海成本;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既要推动五金产品在功能、材质上的迭代升级,也要探索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型商业模式;三是强化数字赋能,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提升对海外市场需求的响应效率。
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院长赵浩兴教授则带来“新出海”理念。他呼吁五金企业摒弃短期投机思维,秉持长期主义与利他主义,将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融入出海战略。赵浩兴特别指出,2025年至2030年是中国五金开拓非洲市场的黄金窗口期,企业可通过布局海外产业基地、共建创业园区、搭建本土化营销网络等六大模式,打造兼具市场高度、服务深度、文化温度、响应速度与产品精度的出海新格局。
莱索托驻华大使肯尼思·拉巴莱在大会上分享了中非五金贸易的积极现状,他表示中国五金产品因性价比高、适配性强,在非洲市场广受欢迎,期待借助本次大会搭建的合作平台,进一步深化非中在五金领域的经贸往来,实现互利共赢。
拥有20余年对非投资经验的达之路集团董事长何烈辉,从实践角度分享了高质量出海的关键要点。他认为,真正的高质量出海绝非简单的产品外销,而是要实现“能力输出”与“价值输出”的双重突破。他提出“三个深度”原则:深度调研当地市场需求,根据不同国家的使用场景与消费习惯调整产品设计,避免照搬国内模式;深度融入当地社会文化,通过雇佣本地员工、参与社区公益项目,实现企业与当地的和谐共生;深度参与本土产业链构建,将中国在生产技术、供应链管理上的优势,与非洲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相结合,打造可持续的共赢生态。
此次大会由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主办,中非桥、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余姚市五金制品协会联合承办,吸引了国内外行业组织、智库专家、品牌企业及国际采购商等多方参与,成为五金行业交流合作的重要枢纽。来自沙特、埃及、约旦等20多个国家的采购商,与中国重点五金企业负责人面对面洽谈,共同探索品牌出海新路径。活动期间举办的全球采供资源精准对接会,更是吸引150余家国际采购商到场,沙特、约旦等地的企业代表现场发布了五金工具、家居五金等品类的采购需求。
大会还正式发布《中国五金品牌高质量出海行动宣言》,明确行业高质量出海的目标与方向;同时举行中国五金品牌出海非洲联盟启动仪式,为行业抱团开拓非洲市场、共享资源搭建起新的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