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红木家具“无木可用”,东南亚红木进口缘何越来越难?

2025-05-06

  在红木家具最为鼎盛的清代,除了海南、广东等地的木材,当时也经常从越南、缅甸、泰国等国进口木材。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远超清朝的今天,国内的红木家具产业,却出现了原料短缺,甚至“无木可用”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红木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木国家标准》,紫檀木、花梨木、黄檀木等共5属8类33种树木都可算作红木。一直以来,中国最重要的红木进口源头便是东南亚各国。像印度的小叶紫檀,越南的黄花梨和交趾黄檀,泰国的红酸枝木,缅甸的大果紫檀,老挝的花梨木和酸枝木等,都有出口到中国。

  红木生长极为缓慢,一棵红木从幼苗长到能用于制作家具的尺寸,往往需要数百年时间。在长期过度采伐之下,全球红木资源正急剧减少。如今的29种红木中,超半数已被列为国际濒危保护物种。以印度小叶紫檀为例,其在清代备受青睐,而如今野生资源近乎枯竭;越南黄花梨的野生资源也减少了90%以上,这直接导致我国红木进口面临缺货危机。

  红木资源再生速度慢,且数量不断减少的现状,也让各国纷纷出台政策限制红木出口,以保护本国资源。东南亚的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都已禁止红木原木出口,还不断提升木材出口关税。国际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多次扩大管制的红木树种范围,对红木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从采伐、运输到进出口,都实施了严格监管与限制,使得我国红木进口难度大幅增加。

  原材料输送至国内愈发困难,成本也越来越高,这让市面上存量的红木木材价格随之高涨。据统计,目前大部分红木材料较年初上涨40%以上。比如大红酸枝普通用材年初约19万元/吨,现已突破30万元,好料已超40万元,涨幅平均40%,这无疑加大了红木家具的生产成本。

  在目前资源与政策的双重压力下,红木家具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行业积极探寻替代材料、革新生产工艺,也得期待,唯有如此,方能在传承红木文化与保护生态资源间找到平衡,让红木家具这一传统工艺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