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1-05
伍德麦肯兹最新报告发出预警,到2025年印度太阳能组件产能将突破125GW,这一规模是其本土市场约40GW年需求的三倍以上;预计至2025年第三季度,行业库存积压将达29GW,光伏产业正面临产能与需求严重失衡的困局。
产能的爆发式增长主要源于印度政府政策的强力驱动,其中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发挥了核心作用。该计划通过补贴激励吸引企业扩产,一度被视为推动"印度制造"的关键抓手。但政策刺激下的产能扩张未能与市场需求形成匹配,尤其主要出口市场的急剧萎缩,让供需失衡问题雪上加霜。
美国市场的关闭成为压垮出口的重要因素。美国对印度太阳能组件征收50%的对等关税,直接导致2025年上半年印度对美组件出口量同比暴跌52%。出口受挫迫使多家印度制造商暂停美国工厂建设计划,转而将产品投向本已饱和的国内市场,进一步加剧了供应压力。
成本竞争力不足则让印度光伏产业陷入更深的困境。报告显示,即便是采用进口电池的印度组装组件,每瓦成本也比中国进口组件高出至少0.03美元;而完全实现"印度制造"的组件,成本更是达到中国同类产品的两倍以上。这种成本劣势源于产业链的先天不足——印度光伏产业在多晶硅、硅片等核心原材料上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本土产能利用率仅能达到四分之一,且PLI计划本身也因补贴发放缓慢、企业达标率低等问题效果打折扣,截至2024年10月,该计划下的商品产出仅完成目标的37%,补贴发放不足8%。
为缓解产业困境,印度正加码贸易保护措施。除推行《型号和制造商批准清单》进行市场准入管控外,印度贸易救济总局已正式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及未组装组件征收最高30%的反倾销税,执行期长达三年。同时,自2025年11月1日起,印度对外贸易总局还将实施进口登记新规,要求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产品的进口商提前完成备案手续,海运需提前30天申报,试图通过限制进口为本土产能"腾空间"。
对于产业破局路径,伍德麦肯兹太阳能供应链研究主管亚娜·赫里什科指出:"挑战已从产能扩张转向实现成本竞争力并拓展出口市场"。她建议,印度光伏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布局下一代光伏技术,并积极开拓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等新兴市场。但现实难度不容忽视,PLI计划在光伏等领域的推进已显现疲态,12家参与该计划的光伏企业中,有8家可能无法达成生产目标,包括信实工业、阿达尼集团等行业龙头。
业内分析认为,印度光伏产业的过剩危机折射出"政策强刺激"与"市场硬规律"的失衡。短期来看,贸易保护措施或许能为本土企业提供缓冲,但长期而言,若不能突破产业链瓶颈、降低制造成本并打开新市场,产能过剩的压力将持续发酵,甚至可能拖累整个新能源产业的转型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