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23
记者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处获悉,三家企业已正式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核发的eSIM手机商用试验批复,eSIM手机办理业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上线。这一突破标志着eSIM技术在国内正式跨越物联网、智能穿戴等应用边界,迈入手机端商用新阶段,中国信息通信业由此加速向“无卡化”时代迈进。
技术革新:从“插卡”到“写号”的体验升级
eSIM手机业务的核心是将传统实体SIM卡的通信功能集成于手机内置芯片中,彻底摆脱对物理卡片的依赖。用户购置支持eSIM的手机后,无需插入实体卡,通过空中下载技术即可将号码写入内置芯片完成开通。
对消费者而言,这一技术革新带来了多重实际便利。中国移动市场经营部副总经理孙世伟指出,eSIM技术可大幅缩减SIM卡槽在终端内部的占用空间,使手机能设计得更轻薄,同时显著提升设备的防尘、防水与抗震动性能,精准匹配了消费者对新技术、新产品的体验需求。从办理流程看,用户提交证件并完成身份核验后,运营商工作人员通过系统“写入”eSIM的操作仅需约5分钟,激活前实体卡仍可正常使用,保障了通信连续性。
市场落地:三大运营商同步布局,用户预约热度攀升
目前三大运营商已全面启动eSIM手机业务的落地推进工作。其中,中国联通于10月13日宣布获得商用试验批复,其eSIM预约通道早在9月底便已开启,中国联通市场部副总经理尹少春透露,截至10月15日,已有超17万名用户完成预约。
中国电信则实现eSIM手机业务全国上市销售,消费者既可直接前往线下营业厅办理开通,也能通过官方App线上预约后,到指定线下网点完成业务办理。中国移动进一步拓展服务边界,除核心的手机设备外,其eSIM产品支持已覆盖智能手表、平板电脑、车载设备等多种终端形态,致力于实现跨设备、跨场景的无缝连接与协同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终端厂商与运营商形成联动推进态势。苹果公司发布的新款手机成为推动eSIM普及的重要契机,其内置eSIM的机型已启动发售,成为国内市场首款取消实体SIM卡槽的主流机型。业内预计,未来安卓、鸿蒙等操作系统也将逐步适配更多eSIM手机产品。
全球趋势:eSIM规模化应用成必然,国内生态迎重构机遇
从全球市场来看,eSIM应用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据GSMA Intelligence预测,截至2025年年底,全球eSIM智能手机连接数将达到10亿;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飙升至69亿,占全球智能手机连接总数的比例将达76%。
国内eSIM手机业务的落地,更为信息通信产业生态重构提供了关键契机。eSIM产业链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平台运营、网络服务、终端集成及场景应用等多个环节,其发展将催生终端形态的多元化创新。中国电信相关负责人表示,eSIM带来的软硬件变革不仅能更好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更将为产业链合作伙伴创造丰富的商业机会。
产业布局:技术攻关与生态构建双线并行
面对这一战略机遇,相关企业已启动针对性布局。中国移动明确提出双轨发展策略:一方面推出更多“物理SIM卡+eSIM”双支持的手机产品,保障用户选择权;另一方面聚焦eSIM芯片与操作系统的国产化技术攻关,研发更安全、功能更强的终端与芯片产品。
中国电信也将eSIM作为技术创新的重点方向,其相关负责人强调:“开放eSIM手机业务将给国产软件、系统带来更多机遇。”企业计划加大eSIM芯片等核心产品的研发投入,以eSIM技术为基础构建安全支撑体系,为数字身份、数字货币等基础设施类应用提供保障,助力打造安全繁荣的产业生态。
从“插卡通信”到“无卡连接”,eSIM手机业务的全面上线不仅是通信技术的一次迭代,更预示着智慧终端、数字服务与产业生态的深度重构。随着技术成熟与服务完善,“无卡化”将逐步渗透到生活与生产的各个场景,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