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06
壮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孕育了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壮锦便是其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它与宋锦、云锦、蜀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2006年,壮锦织造工艺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壮锦发展迎来重大里程碑——5月1日,由南宁海关技术中心主持制定的壮锦国家标准正式落地实施,这也是我国首个少数民族非遗纺织类国家标准。
长久以来,受困于品牌规模化与标准化意识淡薄,且文化传承多依赖手口相传,地域间织造工艺存在差异,壮锦在国家标准层面一直处于空白,仅局限于地方标准阶段,极大地限制了其借助数字技术进行保存、整理与对外推广。为打破这一发展瓶颈,促进壮锦产业健康前行,南宁海关技术中心挺身而出,申报制定壮锦国家标准并成功立项。
在标准制定的漫漫征程中,南宁海关技术中心国家生丝及丝制品检测重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四处奔走,深入民间,广泛调研、收集整理壮锦制作工艺,充分运用多年积累的茧丝绸、消费品检测大数据技术,将海关在国际交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保障国门安全等方面的成果巧妙转化运用。同时,积极牵头壮锦相关企业、非遗传承人、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围绕壮锦花纹特色、织造工艺、文化传承及民族特色等关键要点,确定标准起草与研制方向,并对壮锦的基本安全性能、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等技术要求展开深入研究论证。历经起草、征求意见、审查等诸多环节,耗时多年,凝聚各方心血的壮锦国家标准终于在2024年10月26日获批发布。
这一国家标准对壮锦的术语、定义、试验方法、检验规则、适用范围等逐一明确界定,首次从国家高度系统阐释壮锦工艺,统一质量与安全标准,为壮锦的数字化保护筑牢根基,推动其产业化发展驶入“快车道”,助力非遗技艺从传统的“手口相传”模式向科学化传承大步迈进。
目前,壮锦产业发展态势喜人,各类壮锦衍生产品如服饰、装饰画、包袋、饰品等,不仅在国内市场备受追捧,销售火爆,还成功走出国门,远销海外,顺利实现从“小作坊”式生产向“大市场”经营的华丽转身。在国标的有力支撑下,壮锦产业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有望进一步弘扬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绽放更为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