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20
2025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延续强劲发展态势,产量、销量及出口均实现显著增长,在国内外市场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同时技术创新与企业国际化布局同步推进,为全球新能源产业链注入重要动能。
从产业整体数据来看,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今年1—6月,我国动力及其他类型电池累计产量达697.3GWh,同比大幅增长60.4%。其中,动力电池作为核心品类,累计销量485.5GWh,占总销量比重73.7%,同比增长51.6%;出口表现同样亮眼,动力电池出口量15.8GWh,占电池总出口量的65.0%,环比增长17.1%,同比提升16.6%,展现出强劲的国际市场需求。
国内装车市场呈现“头部引领、梯队稳固”的格局。1—6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99.6GWh,同比增长47.3%。头部企业凭借技术积累与规模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宁德时代以128.6GWh的装车量位居首位,市场占比43.05%;比亚迪紧随其后,装车量70.37GWh,占比23.55%;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企业装车量均突破10GWh,形成稳定的第二梯队,共同推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高质量发展。
国际竞争中,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全球份额持续扩大,显著跑赢行业平均水平。据交银国际研报引用SNE Research数据,2025年前五个月,全球海外动力电池装机量169.3GWh,同比增长26.1%。对比来看,韩国企业(含LG新能源等)合计装车66.4GWh,同比增长9.2%,市场占比39%,较去年同期下降6个百分点;日本松下电池受特斯拉相关车型销量下滑影响,装机量同比下降12.9%至11.7GWh,市场占比降至7%,同比减少3个百分点。而中国企业表现突出,全球前十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国企业合计装车73.4GWh,同比增长50.4%,市场份额攀升至43%,同比提升7个百分点。其中,宁德时代海外装机量50.4GWh,同比增长37%,稳居全球第一;比亚迪、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增速更为迅猛,同比分别增长146%、119%、44%,成为全球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从出口结构与区域分布来看,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锂电池出口主要集中于欧盟、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等市场,增速较快;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对美出口增速相对平缓。电池材料出口呈现分化态势:正极材料、隔膜材料因适配全球电池产能布局,出口同比增长,主要流向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及欧洲等地区;而人造石墨、六氟磷酸锂出口则出现同比下降,反映出材料端需进一步适配国际市场需求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5月中美达成部分关税协议后,6月我国电池出口迎来回暖。交银国际研报显示,6月我国电池出口量24.4GWh,环比增长27.9%,占当月电池销量的18.5%。细分品类中,动力电池出口环比增长17.1%,储能等其他类型电池增长更为显著,环比提升54.7%至8.5GWh,占出口总量的35.0%,显示出“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轮驱动的出口新格局。
对于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核心优势,张翔分析指出,一方面,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催生巨大内需,为动力电池产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推动产能扩张与成本优化,规模效应持续释放;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市场份额稳步上升,而美、韩等传统电池生产国占比逐步下滑。从行业结构看,资源加速向技术领先、产能布局合理的头部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提高,进一步夯实了我国在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的领先地位。
技术路线的多元化与全面化,也是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重要竞争力。张翔提到,早期我国动力电池以方体电池技术为主,而日韩侧重软包路线、美国特斯拉聚焦圆柱路线;如今我国已实现方体、软包、圆柱三种技术路线的全面布局,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在性能指标上,中国电池已逐步赶超日韩水平,同时依托庞大生产规模摊薄单位成本,叠加合理的人力成本,形成了高性价比优势,在国际市场中具备较强竞争力。
企业国际化资本布局同步推进。6月9日,亿纬锂能宣布拟赴港上市,并于6月30日提交上市申请;7月1日,欣旺达也发布公告,计划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业内认为,A股电池企业赴港上市,不仅能提升资本实力与综合竞争力,还能强化国际化品牌形象,更好地满足海外业务发展需求,为全球布局奠定资本基础。
展望未来技术方向,张翔表示,我国在巩固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主流技术路线的同时,正积极推进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研发。目前,已有车企宣布搭载中国产固态电池与钠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也已开启出口,但当前用量较小,技术成熟度与市场应用仍需持续观察。与此同时,传统锂离子电池的技术创新并未停滞,底盘电池、弹匣电池、刀片电池等结构优化技术不断突破,成本持续下降。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演变,动力电池产业将朝着更高效、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