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9-01
在福建双驰科技有限公司的展示区域,“活力中国调研行”的采访团成员们将一台智能测量仪器围得水泄不通。公司项目负责人古玮明站在屏幕前,对着上面不断跳动的足部数据,为一位记者详细解读:“您瞧,系统显示您适合穿37码基础款鞋,但由于您的脚型偏宽,实际上37D码才最为适配。从数据来看,您的右脚比左脚略长且略宽,左脚足弓也稍高一些,整体足部健康评分是80分……”
只见记者踏上测量仪的脚垫,整个操作过程极为简便。仅仅15秒,屏幕上便清晰呈现出双脚的3D立体模型。模型不仅精准展示了脚趾弧度、脚掌宽度,就连动态行走时的足底压力分布、站立时的重心偏移轨迹,甚至日常走路的体态习惯等细节都被精准捕捉。这些丰富的三维数据与健康指标迅速同步至接入Deepseek大模型的足部健康分析智能体。随后生成的分析报告,不仅精准圈出“轻微足外翻,建议调整足底受力”的问题细节,还自动匹配出最贴合的鞋楦型号与定制鞋垫方案。
“您可以先试穿一下这款37D码的样鞋,感受一下它的包裹性。”古玮明递过一双鞋说道。记者试穿后,依据自身穿鞋习惯,提出鞋头稍宽松些的需求,并对鞋面样式也给出了偏好意见。在现场与工作人员敲定这些细节后完成下单。就在按下确认键的瞬间,订单数据如同灵动的音符,飞速“跑”向工厂的“智能大脑”。生产任务也随之自动分配至对应的各个工位,飞织鞋面的机器依照参数迅速调试,裁剪环节同步精准调取鞋楦数据,整个流程一气呵成。
从15秒完成脚型测量,到下单确认,再到工厂生产线迅速启动,整个过程如同行云流水般流畅丝滑。据古玮明介绍,最快两小时后,这双满含“私人印记”的莆田鞋就能送到消费者手中。
“过去,定制鞋一直属于‘轻奢品’范畴。市面上较为简单的定制款,价格起码3000元起。”古玮明指着展厅里陈列的定制鞋样介绍道,“而我们推出的定制鞋,价格在500元到1000元之间,就是要让‘私人定制’走进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他进一步解释了高性价比背后的成因:“一方面,我们在全国广泛布局足部数据检测服务渠道,让更多人能便捷获取自己精准的脚型数据;另一方面,我们工厂的供应链早已实现‘按双定制、迅速发货’的高效运作模式。规模化的个性化定制工厂,日峰值产量可达2400双定制运动鞋。”
谈及背后的关键因素,古玮明将核心归功于工业互联网的有力赋能:“过去的制鞋模式是‘大规模生产’,大量鞋子积压在仓库,既占用大量资金,又面临滞销风险;如今通过数字化改造,升级为‘大规模定制’模式,即消费者下单后才启动生产流程,彻底避免了库存积压问题,利润率自然得以稳定。这样一来,既能确保鞋子品质不受影响,又能有效降低成本,最终让消费者得到实惠。企业也成功跳出以往靠‘低价竞争’抢占市场的困境,找到了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
智能化、自动化生产为双驰科技注入了全新的发展活力。运动鞋从门店下单到智能工厂生产,整个流程都可由机器人高效完成,极大地加快了订单响应速度。这种“以销定产”的全新逻辑,使得门店能够实现“零库存”运营。这不仅释放了大量资金与仓储空间,更让工厂能够轻装上阵,将更多精力聚焦于消费体验优化与需求深度挖掘。这种敏捷的生产与运营模式,不仅能精准匹配国内市场日益凸显的个性化消费需求,更是出口转型的关键突破口。面对海外市场复杂多变的消费偏好以及小批量、多频次的订单趋势,快速供应链能够有效降低跨境贸易中的库存风险,提升对国际订单的响应精准度,助力品牌在全球化竞争中抢占先机。
在莆田市鞋业协会首席专家陈启贤看来,鞋类定制在欧洲市场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但在国内仍处于培育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全民定制、工厂化定制。莆田鞋通过降低成本,将定制价格工厂化,这是制造业模式的一次创新探索。”
鞋业作为莆田市的第一大产业,去年,莆田全市拥有制鞋及鞋材企业4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85家,年生产能力超12亿双,从业人员约50万人,产值逾千亿元。今年一季度,莆田出口鞋靴31.9亿元,同比增长0.6%,占同期全市外贸出口总值的39.1%。
长期以来,莆田制鞋产业凭借代工模式闻名国内外,但也因此深陷产业链下游,仅能获取微薄的加工利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极为被动。
痛定思痛后,莆田毅然踏上转型之路,探索以区域性品牌为引领,推动多个细分领域品牌共同发展的新路径,全力培育自主品牌。2022年4月,“莆田鞋”图形商标成功注册,成为福建省首个以市级行政区划地名命名的鞋业集体商标。该图形以一根鞋带为主体,巧妙呈现出“莆田”二字的拼音首字母“PT”。
与此同时,莆田市、县(区)接连出台新政策,鼓励鞋产业链企业积极参与各项标准的制定或修订工作,以此掌握市场主动权与话语权,引领消费新潮流,抢占国内外市场高地。自2023年获评“中国鞋都”称号以来,莆田企业已主导或参与制修订鞋服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6项。曾经以代工为主的莆田鞋业,正稳步从“莆田制造”向“莆田创造”实现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