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外贸“三正增长”释放积极信号:中国进出口韧性凸显

2025-07-14

  2025年6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同比全部实现正增长且增速回升,成为上半年外贸运行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态势既体现了中国外贸的较强韧性,也为全年外贸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具体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一、6月单月“三正增长”:回升态势与结构亮点并存

  6月外贸数据呈现出“总量回升、结构优化”的特征:

  总量层面:当月进出口规模达3.85万亿元,同比增长5.2%,规模位列历史月度第二高位,显示外贸活跃度显著提升。其中,出口2.34万亿元(同比增长7.2%)、进口1.51万亿元(同比增长2.3%),三项核心指标同步转正,打破了此前进口持续下滑的态势,形成“出口稳、进口活”的良性互动。

  商品结构:出口端延续“新动能领跑”态势,电子元件、船舶等高端制造产品增长较快,反映我国产业升级红利持续释放;进口端则呈现“民生与生产需求双回暖”,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附件等生产资料进口增加,显示国内制造业复苏动能增强,而干鲜瓜果等消费品进口增长,体现居民消费需求的稳步回升。

  二、上半年外贸:总量破纪录,“稳中有进”特征显著

  从上半年整体表现看,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9%,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呈现三大特点:

  出口韧性强劲:出口13万亿元,同比增长7.2%,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3万亿元大关。这一增长既得益于传统优势产品(如机电产品)的稳定输出,也依赖于新能源、机器人等“新三样”产品的快速崛起,后者在全球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中抢占了先机。

  进口降幅收窄:进口8.79万亿元,同比下降2.7%,但降幅较前5个月收窄1.1个百分点,显示国内需求正在逐步修复。随着稳增长政策落地见效,制造业复工复产加快,对原材料、零部件的进口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抗风险能力提升: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如部分地区贸易壁垒、地缘政治扰动),我国外贸通过“市场多元化”策略对冲风险,对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保持增长,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三、回升动力:内外因素共同驱动,长期向好基础未变

  6月外贸“三正增长”的背后,是内外多重积极因素的叠加:

  外部需求边际改善:全球经济逐步走出此前的疲软态势,欧美等主要市场消费需求回暖,尤其对我国高端制造产品和绿色产品(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进口需求增加。

  国内供给能力稳固:我国制造业体系完整、产业链韧性强,能够快速响应全球市场的差异化需求,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到技术密集型产品形成全品类覆盖,支撑了出口的持续增长。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的支持政策,以及通关便利化、减税降费等措施,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四、展望:短期向好趋势明确,需关注全球不确定性

  6月数据为下半年外贸开了个好头,但全球经济复苏仍存变数(如部分国家通胀反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贸增长仍面临挑战。不过,随着国内需求持续恢复、产业升级深入推进、国际合作不断拓展,我国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基础将更加牢固,有望延续“稳中向好”的态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