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步入新高地 未来需“双向发力”

2022-01-17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运营商等多方协作发力,但仍有瓶颈,需进一步推陈出新。

  我国成机器人消费大国

  据工信部介绍,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2020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246台/万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2倍。“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技术和产品实现突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从7.2万套增长到21.2万套,年均增长31%。从技术和产品上看,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智能控制器、智能一体化关节等关键技术和部件加快突破、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整机性能大幅提升、功能愈加丰富,产品质量日益优化。

  作为新基建标杆,电信运营商也在赋能机器人产业。日前,湖北电信提供5G+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的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精准作业派工”、“人机协同作业”拟入选工信部发布的《关于2021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和优秀场景名单》。其中“人机协同作业”就是结合5G技术,利用5G信号的高稳定性和AGV机器人使用感测装置,使用激光导航,同步使用二维码导航实现密集存储的精准定位。

  “十四五”推动机器人新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

  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均将机器人作为抢占科技产业竞争的前沿和焦点,加紧谋划布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美好生活新图景,迫切需要新兴产业和技术的强力支撑。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推动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到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以推动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机器人产业收获多,未来将迎大挑战

  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已经覆盖汽车、电子、冶金等52个行业大类、143个行业中类,且已基本形成从零部件到整机再到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产业链应变能力和协同发展能力持续提升。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还存在一定差距,或将面临更多挑战。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表示,我国机器人产业技术积累不足,原创性研究、理论研究、正向设计能力欠缺;产业基础薄弱,关键零部件质量稳定性、可靠性等还不能满足高性能整机的需求;高速、高精、重载等高性能整机产品供给缺乏。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未来要做到供给和需求两侧“双向发力”。

  一是着力夯实产业基础,加强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检测认证能力;二是着力增强产品供给,提升性能、质量和安全性;三是着力拓展市场应用,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组织产需精准对接,推进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开发;四是着力优化产业生态,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其中任何观点均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平台亦不对其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您发现文章中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