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因“377”被罚的化妆品公司

2022-04-14

  据了解,作为一款化妆品原料,377通常直接指向产品的美白功能,在使用目的上具有唯一性。此前,很多非特备案的产品会宣称添加了377或直接将377用作商品名称,以此突出美白的功效卖点,迎合消费者对美白成分和功效的追捧。

  某头部国产品牌研发工程师表示,这些产品在市场上流通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不良反应,安全性肯定没问题。“377成分本身没有问题,只是含有377成分的产品备案需要申请特证,宣称美白功效则应该做功效评价。”

  化妆品观察注意到,城野医生、欧莱雅等品牌在售涉及“377”成分宣称的产品,商品详情页均显示为特殊化妆品。

  “许多大品牌此前已申请特证,但特证申请时间周期长、资金耗费大,受影响的更多是一些小品牌和新锐品牌,对它们来说,阵痛可能还远没有结束。”一行业人士表示。

  部分商家仍“顶风作案”

  事实上,去年12月,一大波含有377成分的普通化妆品“闻风而动”,已纷纷进行清仓、下架处理。在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上,包括润百颜、John Jeff、PURID朴理、毕生之研、TLAB、百植萃等品牌已及时调整在售产品。

  例如,PURID朴理在其天猫旗舰店发布公告称,“PURID沁透光感精华露在售版本即将下架,售罄无补!”截至目前,该款产品确实已无法在店铺中查询到,唯一在售的一款沁透提亮系列产品,成分中不见377踪影。而John Jeff旗舰店中虽保留了“377”类目标签,但并无相关在售产品。

  上述研发工程师表示,去年12月份相关产品都进行了紧急处理,品牌主动报备、注销或召回。“如果在公告发布,或者当地监管部门下达通知之后,还被发现销售违规产品的行为,那肯定要进行处罚。如果已经全部注销召回,没有继续销售了,自然也不会再处罚。”

  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何相关政策施行后却鲜有公开的处罚案例。而相比其他处罚案例中动辄数十万元的罚款金额,上文提及的处罚3万元显然数额并不大。

  广州尊伊化妆品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来成认为,“这种算是‘打擦边球’,所以相对按违规行为轻微处罚处理。”他表示,类似的“擦边球”案例不在少数,严格来说,如果普通化妆品宣传美白功效,应该归为无证生产特殊化妆品行为,是要重罚的。

  不过,据化妆品观察查询,目前在淘宝、抖音等平台仍有部分商家违规宣称非特证的377产品。例如,某店铺在售的产品名称中出现“377次抛敏感肌修护舒缓玻尿酸”的文字描述,详情页展示中也出现对377原料的介绍,而根据页面提供的备案编号查询,不仅产品名称与备案名称不是完全一致,并且备案产品为普通化妆品,成分表中也并无苯乙基间苯二酚,即377。

  对此,上述行业人士表示,这类小店铺的监管还是更依赖于抽检和消费者的举报,但随着监管的全面加强,不管是品牌旗舰店还是一些小店铺,最好都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打功效宣称的‘擦边球’迟早面临翻车,还是要抓紧自查自纠。”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其中任何观点均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平台亦不对其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您发现文章中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