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助力塞内加尔农业机械化发展

2022-05-24

  5月份的西非北部骄阳似火。听闻近年来北缘撒哈拉大沙漠的塞内加尔出现了中国农业机械设备旺销局面,笔者近日赶往距首都达喀尔市不足百公里的捷斯市,采访了扎根此地的中资塞内加尔第一机械装备有限公司。

  走进足有10万平方米的厂区,崭新车间里摆放着各类农用机械,中塞两国的员工都在紧张忙碌着。“中国农用机械设备愈发受到当地农户青睐,公司每年销售各类农机设备千余台。”来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公司董事长王传芳表示,自2018年公司开始运转以来,业务与销售网络不断完善扩大,不仅在达喀尔、圣路易、科尔达、捷斯和考拉可等市拥有了5家直营店,还在其他城市拥有14家经销店,这一切归功于塞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

  作为农业国家,塞内加尔从未放松粮食自给自足努力。塞内加尔农业人口占60%至70%,可耕地面积约400万公顷,主要种植水稻、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以及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2020/2021种植季,该国谷物总产量达364万吨,远超上一年度的270万吨,其中水稻产量达130万吨、小米产量达144万吨。作为该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花生种植面积约125万公顷,2020年塞花生总产量约182万吨。花生及其制品出口一直是塞内加尔重要的外汇来源,约400万人从事花生种植、收购、压榨和出口等产业。2014年底,中塞签订了《塞内加尔花生输华植物卫生要求议定书》,塞花生输华大幅增长,中国现已成为塞内加尔花生最大的出口市场。

  “塞农机行业发展严重滞后,没有像样的成型配套产品与规模,大多以‘小作坊’形式存在,村庄和农田里大多是‘牛耕地’‘马拉车’。”王传芳称,这里花生产量一般为每公顷1000多公斤,而中国产量可以达到每公顷3000公斤至4000公斤。产量差距如此大,原因主要是耕作方式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播种面积与规模不足、种子培育技术不佳等,尤其是大量闲置土地荒废。王传芳告诉记者,通过市场调研发现,虽然西方国家以销售和援助等渠道向塞提供了部分农机设备,但严重缺乏售后服务,往往一个作业期结束,农机因缺乏配件而瘫痪。例如,在圣路易市发现有纽荷兰、凯斯和约翰迪尔等品牌农机产品因缺配件而提前报废的情况。

  面对这一问题,中资塞内加尔第一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及时开发和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并有针对性确立了销售产品、售后服务、建立零配件仓库的“家庭医生式”经营理念,做到全时电话咨询服务、全时派人现场维修、全时配件物流供货。

  “在科尔达市有一农户,购买一台花生摘果机后发现商机。他随即又采购了6台,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还用于出租。不久,他买了一辆崭新的家用轿车。”公司总经理王增星介绍,在科尔达等远离首都的城市,经销店员工一般月基本工资为6万至8万西非法郎,而本公司经销店采取的是“基本工资(10万西非法郎)+销售提成”的月工资制度,全年综合计算下来,这些员工的年收入可达10万元人民币以上。

  为了培养农机使用与维修人才,该公司与达喀尔大学孔子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帮助学生们增加农机技术与知识;与塞内加尔农业银行签署了信贷合作协议,为农民采购农机设备提供快速贷款通道。目前,该公司正在积极筹划举办机械与维修培训班,帮助当地合作伙伴培养人才,提高农业机械知识、操作能力与维修技能。

  目前,该公司已拥有50多种适合当地使用的农用机械,花生摘果机、脱壳机、碾米机、水稻联合收割机、农用三轮摩托车等很受欢迎。该公司帮助1000多人实现就业,推进了塞内加尔农业机械化发展,有效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塞友谊民间使者。王增星称,去年11月份,塞农业部长穆萨·巴尔德和旅游部长阿利翁·萨尔先后到访公司,称赞公司为塞农业机械化发展所作贡献,并希望看到更多农机行业的中企来塞发展创业。

  中国驻塞内加尔大使肖晗表示,中方将鼓励更多企业来塞投资建厂,并逐步把现在从中国发运零部件到塞内加尔组装的模式,转变为在塞本地化生产的模式,为塞农业机械化、增加就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