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部署塑料污染治理 可降解塑料迎来政策利好

2022-08-26

  8月16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生态环境部等21个塑料污染治理专项工作机制成员部门和单位,召开2022年全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要科学稳妥推进源头减量替代,大力推进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加大江河湖海水漂垃圾常态化清理力度,着力解决农膜、外卖、电商、快递等重点领域问题,深度参与全球塑料污染治理。

  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可降解塑料替代率快速上升,市场需求量增长趋势明显。

  从2020年1月“限塑令”政策出台以来,可降解塑料受到市场关注,特别是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可降解环保材料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发展生物基新材料能够有效治理“白色污染”,促进社会生态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降解塑料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之一,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政策释放利好

  上述会议指出,要科学稳妥推进源头减量替代,大力推进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加大江河湖海水漂垃圾常态化清理力度,着力解决农膜、外卖、电商、快递等重点领域问题,深度参与全球塑料污染治理。

  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快递和外卖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塑料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塑料的消耗量不断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现。

  近年来,相关部门出台政策鼓励降解塑料的使用和推广。

  此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并发布的《生物降解饮用吸管》和《生物降解塑料与制品降解性能及标识要求》,两项降解塑料领域的国家标准自2022年6月1日正式实施。

  6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发展生物质新材料、全生物降解地膜等材料低碳技术发展工程及可降解材料制品的绿色产品消费。

  从地区来看,6月6日,安徽省蚌埠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开展2022年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从今年5月至12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市场监管领域2022年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6月14日,丽江市发改委、生态环境局、商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塑料制品生产销售使用行为告知书》,规定了禁止生产、销售的塑料制品类型,并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及一次性不可降解餐具等。

  另外,江苏、海南、山西等地也发文明确,提倡绿色低碳,限制、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中国塑料加工业协会认为,生物降解塑料行业将持续得到政策的有力支持,塑料行业环保政策趋严和高端化、绿色化进程加快将持续为生物降解塑料的发展赋能。未来,“禁塑、限塑”“双碳行动”等政策的稳步推进和居民环保意识的逐渐提升将共同促进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与行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具有领先优势的头部厂商将获得更有利的发展环境,行业集中度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市场空间广阔

  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生物降解塑料年产能为155.30万吨,同比增加26.57%,占全球生物塑料产能的64.25%。从市场需求变化来看,2017年到2021年,全球生物塑料产量呈增长趋势。

  2021年,全球生物塑料产量为241.04万吨,同2017年相比产能增加了17.67%,产量增加了20.72%。

  我国是塑料消费大国,塑料消费量所占比重达15%,在塑料污染的压力和政策的强力驱动下,可降解塑料替换率逐年增加,目前国内有超30家公司在建或拟建的可降解塑料项目,规划的新增产能超过1000万吨。

  相关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国内可降解塑料有效产能合计仅约为25万吨,到2025年对应的可降解塑料市场空间缺口巨大,是典型的“蓝海”市场。

  我国是塑料消费大国,“白色污染”问题严峻,使用PBAT生产的生物可降解塑料是目前成熟的新材料替代方案。在国内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大量传统塑料制品将被清洁、可靠、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所取代。预计到2025年,国内生物可降解塑料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形成百亿级的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