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电、控能对石化行业影响

2021-10-19

近日,国内多地能耗双控亮起“红灯”,被工信部“点名”的地区陆续采取措施,力求尽快解决能耗问题。江苏、广东、浙江等化工大省更是重拳出击,对数千家企业采取了停产、限电等措施,让当地企业顿感措手不及。为何会限电停产?它将会给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近期,云南、江苏、青海、宁夏、广西、广东、四川、河南、重庆、内蒙古等多地开始对能耗双控目标实施限电控能耗举措。限电限产已从中西部地区逐渐向东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蔓延。

受双控政策影响,多家企业纷纷发布停产减产公告。

供需偏紧价格走高

煤炭供需持续偏紧价格走高导致限电

据专家分析,造成多地限电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沿海省市疫情后经济复苏强劲,电力需求快速增长;二是煤炭价格大涨,煤炭供应紧张,火电企业亏损,发电出力不足。

我国今年的外贸增长极快。海关总署最近发布数据显示,8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43万亿元,同比增长18.9%,连续15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进一步呈现稳中加固态势。前8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3.7%,比2019年同期增长22.8%。

出口增加,需要的原材料也会相应增加。制造业主要生产资料一个是原材料,另一个就是电力。因此,生产任务加重的同时,我国的电力需求持续增加。

事实上,2021年的发电总量并不低。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1~8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达到5.4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其中,第二产业用电达到3.65万亿千瓦时,占总用电量的66%,同比增速达到13.1%。

我国70%的电力来自于煤电,电“缺”或“不缺”,和煤炭的供应量有很大关系。电力需求快速增长,但国内电力生产和煤炭供应增速却不及需求增速。

今年以来,我国煤炭消费超预期增长,供需持续偏紧,动力煤价格淡季不淡,煤价大幅上扬并维持高位运行。

据行业人士介绍,煤炭价格走高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前期煤炭供给侧改革,关闭了一批有安全问题的小煤矿和露天煤矿,却没有上大型煤矿。因此,在今年煤炭需求向好背景下,煤炭供应吃紧。二是今年进口煤价大幅提高。

煤炭价格高企难跌,煤电企业产销成本严重倒挂,经营压力凸显。据中电联数据显示,大型发电集团标准煤单价同比上涨50.5%,而电价基本保持不变,煤电企业亏损面明显扩大,煤电板块整体亏损。据测算,电厂每发电1千瓦时,就会亏损0.1元以上,对于那些大型煤电企业来说,这意味着每月亏损将超过1亿元。一边是煤炭价格高企,一边是电价浮动价格受控,煤电企业很难通过提高上网电价平衡成本,因此有的电厂宁可少发,甚至不发电。

考核加剧行业震荡

能耗双控考核加剧限产将引起石化行业震荡

“能耗双控”政策,是指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的相关政策。“两高”项目,即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按照生态环境部分类,包括煤电、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等6个行业类别。

今年以来,为实现“双碳”目标,国家对能耗双控、“两高”管控的考核一直比较严格,考核结果会作为当地领导班子的工作考评依据。

8月12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在能耗强度降低方面,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9个省、自治区上半年能耗强度不降反升,被列为红色一级预警;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面,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云南、江苏、湖北8个省、自治区被列为红色一级预警。部分地区仍存在“两高”项目盲目扩张、能耗总量不降反升等问题,在前三个季度,过度使用耗能指标。受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各地政府争取了不少高能耗项目,如化纤、数据中心等,到今年下半年,很多项目投产,导致能耗总量急剧上升,有9个省、自治区竟然双控指标都挂红灯。限产则成为目前各地管控能耗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步入四季度,被工信部“点名”的地区陆续采取措施,力求尽快解决能耗问题,避免超出耗能配额。江苏、广东、浙江等化工大省更是重拳出击,对数千家企业采取了停产、停电等措施,让当地企业顿感措手不及。

今年以来,经济形势的变化、海外疫情的反复及大宗商品错综复杂的走势,已让各行业面临多样的难题,而能耗双控带来的限产再度引起震荡。

对于石化企业来说,尽管往年用电高峰也出现过限电的情况,但“开二停五”“限产90%”“几千家企业停限产”的情况都是前所未有的。如果长期限电,产能肯定是跟不上需求,企业只能进一步减少订单,这样也使得需求端供应量更为紧缩。

对于能耗较高的化工行业而言,在“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货源本就十分紧缺,叠加能耗双控大力出击,将导致高能耗化工品供应减量。同时,受原材料煤炭、天然气价格持续上涨推动,预计四季度整体化工品价格继续上涨并冲击高点,企业也将面临涨价和缺货的双重压力,严峻态势仍将持续。

管控保供电价调整

国家采取管控措施保供多省电价陆续调整

限电对于产业链的影响,无疑将持续传导到更多环节、更多地区,也将倒逼企业进一步提效减排,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但对于化工行业而言,如果突然停电停炉,低负荷运行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风险。面对不可避免的新一轮原料震荡、用电缺口,以及可能存在的“跑偏”现象,相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能源供应保障。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派出督导组,赴相关重点省份和企业、港口开展能源保供稳价工作督导,并建立电煤保供工作专班,将实行淡旺季差别化存煤制度的电厂纳入重点保障范围,确保牢牢守住电厂7天安全存煤底线。电厂运行过程中电煤库存可用天数低于7天时,立即启动重点保供机制,相关部门和重点企业将在煤源、运力等方面予以重点协调保障。9月2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铁路集团发布《关于做好发电供热企业直保煤炭中长期合同全覆盖铁路运力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大对发电供热煤炭运输的倾斜力度。

10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做好今冬明春电力和煤炭等供应,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经济平稳运行。会议明确,在保持居民、农业、公益性事业用电价格稳定的前提下,将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由分别不超过10%、15%,调整为原则上均不超过20%,并做好分类调节,对高耗能行业可由市场交易形成价格,不受上浮20%的限制;推动具备增产潜力的煤矿尽快释放产能,加快已核准且基本建成的露天煤矿投产达产,促进停产整改的煤矿依法依规整改,尽早恢复生产。同时,各地要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做好有序用电管理,纠正有的地方“一刀切”停产限产或“运动式”减碳行为,反对不作为、乱作为。

10月11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提出四大改革举措: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扩大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推动工商业用户都进入市场;保持居民、农业、公益性事业用电价格稳定。

随着保供稳价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多个省份也纷纷开始进行电价调整。在此之前,内蒙古、宁夏、上海等地就已陆续开启“涨电价”的调整,允许煤电市场交易电价在标杆电价基础上向上浮动。据不完全统计,自7月底以来,已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允许上网电价上浮,浮动范围均不超过此前国务院要求的10%上线;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拉大峰谷电差,引导用户错峰用电。目前,各地的电价调整政策暂不涉及居民用电。